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交流_俱乐部贴吧

 首页    >  资讯中心   >  重点报道
二十年筑梦安哥拉
来源:九游会老哥市政公司 作者:陶蕾 摄影:胡哲鸣 时间:2025-02-25 字体:[ ] 分享:

安哥拉,一个在非洲西南部具有悠久历史的神秘国度。

在这里,有广袤无垠的沙漠和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,有壮丽的海岸线和高耸入云的山脉,美丽的风景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,令人流连忘返。

除了旖旎的自然风光,安哥拉的夜空也令人沉迷。银河横跨天际,将深邃无比、肆意铺展开的、如黑色丝绒般的夜空分成两半。随意撒落的繁星,闪烁着如钻石般冷冽而纯净的光芒,在其间流淌。

风,带着金合欢花的香,轻拂而过,向世人娓娓诉说着九游会老哥人薛海松,在这片红土地上20年来的“一带一路”故事。

初见红土地

2002年,安哥拉终于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。2005年,薛海松作为原中国水电(现中国九游会老哥)第一批建设者,踏上了这片赭红色的土地。如今,他已在安哥拉奋战了20年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管理模式的成熟,今天的安哥拉,在工作、生活条件已与当年天差地别。薛海松说:“虽然出国前,对这边的艰苦,前辈已经给大家打过预防针,但面对陌生的环境,这种艰难并没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。”

2000年,薛海松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,就被分配到原十三局的宁夏扶贫扬黄二干渠项目。

这个项目,锤炼了初涉职场的薛海松,给他上了一堂人生课。

西北地区风沙漫天,仿佛要将一切吞噬。宿舍就是那依坡而建、低矮的像是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地窨子。地窨子的入口狭窄,仅能容一人弯腰进入,里面昏暗潮湿并弥漫着泥土的气息。

水,在这里是最宝贵的资源。每天清晨,薛海松和一同分派到该项目的2名大学生的首要任务,就是推着载满塑料桶的板车,去几里地外的一口浅浅的水井里拉水。

薛海松来安后,在首都罗安达经过2天的调整,到达卡西图省。他参建的第一个工程是卡西图供水农业灌溉一期项目,该项目是中国与安哥拉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。

回忆当年的情形,薛海松轻描淡写地说:“安哥拉结束内战后,物资匮乏,一切停摆。他们所需物资,从钢筋水泥到生活用品,全靠国内集运解决。”

他又回到了宁夏项目每天拉水喝的状态,只不过水质又差了很多。相比水质,最差的是伙食,没有绿叶菜,甚至连“吉祥三宝”——土豆、洋葱、圆白菜都很难提供。每天三顿饭,除了挂面还是挂面,方便面是奢侈品,平时根本见不到。如果发电机不工作,就只能“秉烛夜游”。

但,这一切,都撼动不了内核强大的薛海松。凭借之前在国内项目跟着前辈学习积累的经验,薛海松在2005年至2014年,分别担任了卡西图农业灌溉一期、二期项目和卡西图供、排水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、副经理兼总工等职务。

踏实、细致、爱钻研是薛海松的做事风格。在卡西图供、排水项目施工时,他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,在原自动污水系统处理的基础上,又设计了一套人工污水处理系统,并得到卡西图省长的认可。

在整个施工过程中,薛海松带领项目合理调配资源,优化施工方案,提升工效,进行成本管控,卡西图农业灌溉一期、二期和供、排水项目竣工后,均取得可观盈利。

据了解,迄今为止,在供、排水项目投入使用的11年中,使用率最高的就是他设计的人工污水处理系统,而且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。该项目最终获得“安哥拉国家建筑者”奖,并与卡西图省高层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在卡西图项目系列施工中,营地也从无到有,日趋完美。起初,这是个临时营地,每年需向卡西图省政府缴纳高额租金。具有大局观的薛海松开动脑筋,他带领团队在施工中创建的良好关系,多方斡旋,最终把卡西图营地变为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税费,使用期限为66年的“永久性”营地,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大笔资金。

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
松贝公路,不仅是连接安哥拉南北的交通要道,更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活力的象征。清晨的阳光洒在公路上,金色的光芒映照着两旁稀疏的灌木丛和猴面包树。公路时而笔直延伸,时而蜿蜒曲折,仿佛追逐着远方的地平线。

2016年8月,薛海松担纲项目经理,组建团队承建松贝至伊沃河桥公路修复项目。

薛海松说:“在安哥拉基建施工中,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,而是各种不可控因素。作为管理者,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未雨绸缪的意识。”

比如,安哥拉每年都发生断油期,断供期。没有柴油、水泥、砂石料、沥青等原材料,项目就会“窝工”,耽误工期。

考虑到通货膨胀,货币宽扎贬值等因素,薛海松预算出耗材的用量,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,要求物资部门提前采购水泥、柴油,挖池子存放沥青等举措储备原材料,规避了风险,实打实降低了损失,增加了效益。

除对原材料的科学管控,他还从项目施工准备阶段,同业主指定的设计公司,进行以满足质量为前提的优化设计谈判。

在薛海松的带领下,该项目最终比合同工期提前四个月完美收官,实现了可观的净利润。

松贝公路,承载着安哥拉人民的希望与梦想,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。每当黄昏降临,夕阳的余晖洒在公路上,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若隐若现,仿佛一幅壮丽的油画。

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,更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,默默讲述着九游会老哥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

“一带一路”谱新篇

库内内抗旱工程,是安哥拉政府最优发展项目,重点民生工程。

这条承载着希望,见证着九游会老哥市政人的坚守与奉献,蜿蜒153公里长的水渠,使23.5万人受益,25万头牲畜饮水和牧场得到水源保障,同时还能为5000公顷土地进行灌溉的抗旱项目,让“中国九游会老哥”这个名字再一次引人注目、蜚声海内外,掀开了中国政府“一带一路”背景下,和安哥拉双边合作道路上的新篇章。

2021年6月,休假返回的“老非洲”薛海松,刚结束隔离期,就临危受命,担任库内内抗旱一、二标段项目常务副经理。

抗旱项目水源来自于安哥拉南部的库内内河,河两岸植被丰茂,水资源丰富。工程施工就是从该河取水,然后流向沿途干旱地域。一些员工之前参加过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,笑称:这是安哥拉缩小版的“南水北调”工程。

这个工程含两个标段,一标段主要为取水口及泵站建设、9.5千米球墨铸铁管道铺设、46.5千米混凝土沟渠及10个集水池和30个饮水点的建设;二标段为两侧各53.1千米的混凝土沟渠及20个集水池和60个饮水点的建设。

项目施工工期短,从工程量单上看单价不高。从施工工艺方面来看,并不复杂,但与国内施工相比,客观条件制约方面的困难却超乎想象。

除钢筋、混凝土、石子、砂子这4种耗材外,其余施工中涉及到的如:土工布、球墨铸铁管、混凝土衬砌机、水泵、风机、太阳能光伏组架等等,几乎全部来自于遥远的中国。

考虑到施工区域受雨季施工影响明显,大量的设备需要进口才能实现等因素,薛海松和项目班子成员开会商谈。针对项目合同逐条分析,寻找解决策略。

薛海松带头和设计团队沟通,以实际水量计算与管径要求配比等详细数据参考,成功地优化设计,在减工程量及相对延长工期上,节约了不少的项目成本。

对内,薛海松充分调动项目团队最大积极性,合理选择超长战线节点做临建营地,选择先进沟渠施工设备,优化当地招工政策等措施,将施工成本压缩极致,提高了施工利润率。

项目全体员工,众志成城,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,使该项目于2022年4月1日成功举办竣工仪式,安哥拉总统到场剪彩道贺,更有后续的安哥拉副总统、联合国大会主席等国内外官员和国际人士多次到访参观。

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网》《新华网》、中国驻安哥拉使馆、中国国际电视台英文台、光明网等几十家权威媒体对安哥拉库内内抗旱项目进行了报道。中国九游会老哥的形象大大提升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低调内敛的“扫地僧”

金庸先生所著的《天龙八部》中,有一位武功高深莫测的“扫地僧”,而在九游会老哥市政西南非公司,说起“扫地僧”,大家公认,非薛海松莫属。

薛海松为人生活简朴,低调内敛。为此,松贝公路施工时,还闹了个笑话。一个当地雇员正用手推车在现场运送砂石料,看到这个晒得黢黑,衣着朴素的中年人,认为是中方分包队员,就吆喝他帮忙,跟着一起推车运料。

薛总二话不说,推起小车就加入到安工的运送队伍中。后来,这位当地雇员才知道,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,原来是这里的负责人。

他从不摆领导架子,在施工一线工作的这些年,薛海松一直是个螺丝钉,哪个岗位缺人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这些从侧面也反映出,他综合能力强,素质高,是个全才。

他开过油罐车去加油,开过自卸车去拉砂子,还开过9米长的大货车去送材料;当地司机家中有事请假,为了赶一个紧急商谈,他带着翻译,亲自驾车700公里,路遇爆胎,自己动手更换轮胎后,准时到达目的地;翻译不够用时,精通英语、葡语的他就亲自上阵;项目厨师身体抱恙,员工们还吃了几天他顶班做的饭菜;每当结束休假返回时,他的行李箱中,几乎都是国内职工家属委托他,给安哥拉家人带回来的物品。由于捎带数量多、物品杂,偶尔还会张冠李戴,然后分别打电话核实物品的主人;针对安哥拉青菜价比肉高的现状,他每建立新营地,就同步开辟菜地。为了能吃到自给自足的青菜,项目同事休假返回时,都会在行李箱中带几包菜种。凡是他负责的项目,不仅现场管理的好,职工菜地也向来是一个亮点。

他喜欢阅读,喜欢写诗,从施工专业工具书到《老人与海》,从席慕蓉诗集到哲学著作,阅读类别不拘一格,十分宽泛。

在安哥拉深耕20年,他凭借人品、能力和智慧,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,这些软实力,为他顺利开展工作,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最可爱的是,他内心善良柔软,喜欢小动物。闲暇之余,还会亲自给项目上的猫猫狗狗洗澡、梳理毛发。

亦师亦友薪火相传

2021年5月,薛海松又兼任了扎伊尔省姆班扎刚果新机场项目经理。

该项目位于姆班扎刚果市,是一座4E级国际民航机场。

薛海松有着自己的构想:这个项目除了完成生产任务,还有个重要工作——为企业架好人才梯队,培养新生力量。

班子开会,他让年轻管理者先说出思路,再查漏补缺;对于业务上的短板,会后他分别进行授课。项目支部书记于久洋说:“技术难点经薛总三言两语一点拨,茅塞顿开,一片清明。”

薛海松善于倾听,也懂得适当时机给予建议,既不咄咄逼人,也不轻易妥协。班子成员齐心协力,商榷好思路,跟时间要效益,不拖泥带水,快刀斩乱麻,立即落实。

近年来,安哥拉市场不稳,货币贬值,商品价格日趋走高。针对现状,薛海松带队做预算,综合考察后,选定商家,提前储备了满足机场跑道一定需求的,性价比高的沥青等原材料,把成本管控落到了实处。

在培养年轻人方面,薛海松有一套独到的方式。翻译李媛媛和毛晶波表示,到项目后,薛海松就让她们从办公室、财务、工程、物资等等岗位逐一历练。她们不解,他说:“不介入熟悉业务,怎么能翻译到位呢?”

在他分管的项目上,2023年分配来的大学生,目前已轮换过3个岗位。此举是多赢的,既能培养锻炼年轻人,又能控制人力资源成本。对于新手,先干外业,再做内业,能学的都要掌握,这样就能全面培养,迅速成长。

薛海松带队伍,除了对业务上技术上有要求,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注重锻炼。卡西图项目时,为提高员工身体素质,组织员工每天进行10公里晨跑;松贝公路项目时,业余时间他带大家打篮球,一起活动;一有机会,就组织爱好者打羽毛球。这些举措既锻炼了身体,又拉进了员工之间的情感,增强了凝聚力。

薛海松业务精湛,技术全面。在安哥拉工作20年,许多与之有过协作的同事,已经走上管理岗位。郝鲁川、李兵兵、朱新燕说:“无论在哪个项目,每天起的最早的一定是薛总。工作中的各种难题,只要跟薛总研商,肯定能迎刃而解,只要有薛总在,大家心里就格外踏实。”

他们一致提到,薛海松最令人折服的是:20年来,他担纲承建的大小十几个项目(除目前一个在建项目),无一亏损,全部盈利!

故事还在继续

20年来,薛海松见证了安哥拉战后重建的历程,也见证了中安两国友谊的不断深化。在施工中,通过属地化管理,他秉承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与当地协同发展,形成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
薛海松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。20年来,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非洲大地,他说:“作为一名中国九游会老哥人,能够参与‘一带一路’建设,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,无比荣光。”

安哥拉的红土地,是一片充满原始力量与神秘色彩的土地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这辽阔的大地上,红褐色的土壤仿佛被点燃,散发出炽热而深沉的光芒。

安哥拉的美丽风景不仅在于其自然的壮丽,更在于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无限生机与活力。无论是沙漠、雨林、海岸还是山脉,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“一带一路”故事,等待着九游会老哥人去探索与发现。

薛海松(中)与同事研讨施工方案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